濤濤 用戶研究
原研哉在《白》中寫道:“本書不是講顏色的”,這句話道破了白色的本質 —— 它從來不止是光譜中所有顏色的混合體,更是一種承載可能性的容器,一種蘊含哲學思辨的留白,是設計的起點,也是文明的底色。從一張空白的設計畫布到宗教儀式中的圣潔服飾,從古典畫作的底色到現代建筑的純粹線條,白色以 “全色” 與 “無色” 的雙重身份,貫穿了人類對美與意義的探索。
濤濤 設計管理與成長
在產品設計中,視覺和交互常被視為核心,但那些散落在界面角落的簡短文字 —— 微文案,實則是連接用戶與產品的關鍵橋梁。一句精準的引導、一次溫暖的反饋,都能讓用戶從困惑到清晰、從疏離到親近,甚至直接影響產品的轉化與留存。好的微文案從不是 “隨便寫寫”,而是藏著對用戶心理的深刻洞察,是產品體驗中不可或缺的 “隱形助推器”。
濤濤 交互設計及用戶體驗
如今 “情緒價值” 早已不是陌生詞匯,它從心理學概念延伸到商業場景,成為品牌競爭的關鍵維度。而用戶體驗設計的核心,正是讓用戶在使用產品時獲得積極感受,二者天然契合,共同構建起產品與用戶之間的情感橋梁。
濤濤 設計思維
對設計師而言,“把業務目標轉化為可落地的設計動作” 是突破執行層面、實現價值躍遷的核心能力。很多時候,設計師不是缺乏設計技巧,而是找不到業務與設計的連接點。掌握科學的目標拆解方法,能讓設計不再是 “自說自話”,而是真正成為驅動業務增長的關鍵力量。
濤濤 平面設計
版式設計從不是文字與圖形的機械排列,而是情緒的可視化表達。葡萄牙設計師 Luana Lloyd 的卡片作品,就用極具個性的排版語言,打破了傳統版式的束縛 —— 在她的設計里,文字不再是冰冷的信息載體,而是擁有喜怒哀樂的 “鮮活角色”,通過靈動的排布與圖文交織,將日常里的細膩感悟轉化為可觸碰的情感體驗。
提起冬日,人們常聯想到蕭瑟與沉寂,但烏克蘭畫家 Artem Rohovyi 卻用畫筆顛覆了這份刻板印象。他癡迷于冬日枯樹的獨特張力,以變幻的天空、夢幻的雪地、斑斕的光影為幕,將冬日的清冷轉化為直擊人心的浪漫,讓每一幅作品都自帶治愈的溫度。
UI 設計從來不是 “畫好看的界面” 那么簡單。從業五年,從職場新人到能獨立扛下項目,我深刻體會到:設計的核心是平衡美觀與實用,而支撐這份平衡的,是一套貫穿始終的思維邏輯和行動準則。以下這 4 點實戰心得,是我踩過無數坑后總結的干貨,希望能幫你少走彎路。
在 UI 設計圈,B 端的 “低調實用” 與 C 端的 “吸睛亮眼” 常被拿來對比,但兩者的差異從不止于視覺風格。B 端服務企業、聚焦效率,C 端面向大眾、側重體驗,不同的服務對象決定了它們截然不同的設計邏輯與價值導向。理解這種差異,是設計師精準落地需求、實現設計價值的核心前提。
生活中的平凡物件,往往因太過熟悉而被我們忽略。但在法國藝術家 Gilbert Legrand 眼中,一把扳手、一把斧頭、一個塑料瓶,都藏著意想不到的靈魂。他以天馬行空的想象力,用繪畫與雕塑為這些普通物件賦予生命,讓藝術走出畫廊,融入日常的每一個角落。他的作品不僅充滿童趣與幽默,更教會我們:只要換個視角,平凡生活也能綻放藝術光彩。
項目總結,不是簡單的收尾客套話,而是設計師展現業務思維、成長潛力的關鍵環節。很多設計師只顧著展示設計方案,卻忽略了總結的價值,導致面試官疑惑 “項目是否落地?設計價值何在?”。其實,好的設計總結能形成 “背景 - 目標 - 方案 - 結果 - 反思” 的邏輯閉環,讓你的能力被全面感知。本文結合大廠招聘視角,拆解設計總結的加分技巧,幫你避開誤區、精準發力。
藍藍設計的小編 http://www.skdbbs.com